彝良的阿作芦笙舞,是一部用芦笙和古歌记载的史诗,当地的居民杨礼双一家是当地阿作芦笙舞的传承世家,而杨礼双自幼随父亲学习芦笙舞和阿作,先学吹奏,后学习阿作礼仪,20岁出师实践,成了当地的芦笙头,在每年的苗族花山节上主持表演,他还在民宗局主办的培训班上传授芦笙的演奏技巧。
阿作芦笙舞的特点为行进舞,被称为走的舞蹈,舞步多为走步、绞步、和绕脚,间有倒立、穿梯,叠人等动作。芦笙曲为叙事式进行曲,对苗族千年往事和迁徙历史娓娓道来,用芦笙曲谱的演奏和肢体的语言,表现那一段段悲壮的历史和美好的回忆。
上世纪80年代后,禁锢着传统文化的禁令放开,民族传统文化迎来了春天,但是随着老一辈艺人的衰老,或去世,能完整传承芦笙舞的艺人已很少。杨礼双从部队复员后看到这一传了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已临近濒危,便四处奔走,学习,交流努力充实自己,以便更好传承,于是开始收徒授艺,义务传承,跟随其学艺的有王永高、王永祥等四人,其他在各种场合交流、传承、和民宗局组织的培训班传艺,目前农闲时时有青年人前来学艺,杨礼双毫无保留,倾囊相授。
我们的杨礼双也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。